第39章 如是观(第2页)
🎁美女直播就像水中月、镜中花,看似存在,实则无有自性。
这种对空性的深刻“如是观”
,并非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否定,而是在越世俗二元对立认知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真实面目,帮助修行者摆脱对事物的错误执着,证得涅盘寂静的解脱境界。
(二)有宗:“唯识如是观”
瑜伽行派(有宗)则从唯识学的角度对“如是观”
进行了别样的诠释。
在《成唯识论》等经典中,“如是观”
侧重于对心识变现万物这一真相的洞察。
该派认为,世间万象皆为阿赖耶识种子所现行,外境并非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由心识所幻现的影像。
修行者通过“如是观”
,能够深入观照到这一心识运作的机制,即根、境、识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种种妄见与执着的过程。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知到的山河大地、人物情境等,实际上都是心识的投影,当修行者以“如是观”
的方法进行内省与觉照时,便能逐渐识破这一虚妄的认知模式,转识成智,实现从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向圆成实性的转变,以纯净的智慧心去如实观照世间的真相,即心识所呈现的种种现象虽有其假有的存在形式,但在本质上皆不离于心识的虚妄分别,从而越对虚幻外境的贪嗔痴等烦恼,回归到心识的清净本然状态。
(三)禅宗:“心性如是观”
禅宗以其简洁明快、直指人心的风格,赋予了“如是观”
更为灵动鲜活的内涵。
禅宗强调“即心即佛”
“见性成佛”
,其“如是观”
着重于对心性本然状态的当下体认与直观感悟。
在禅宗的诸多公案与语录中,如“赵州狗子”
“丹霞烧佛”
等典故,皆体现了一种越言语思维、直抵心性实相的“如是观”
。
修行者不依赖于繁琐的经教文字与思辨推理,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砍柴担水等平凡事中,以一颗平常心去“如是”
地观照自心的起心动念、情绪感受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
当修行者能够在一念之间回光返照,识得自心的本来面目时,便实现了禅宗的“如是观”
,此时的心境犹如虚空,能包容万象却不被万象所碍,达到一种自在解脱、越有无的精神境界,即所谓的“明心见性”
,体悟到心性的如如不动、本自具足的特性,从而在当下的生活中展现出佛性的光辉与智慧的妙用。
三、“如是观”
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日常行持中的“如是观”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中,佛教修行者运用“如是观”
来培养正念与定力,提升心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