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1页)
🎁美女直播>
瞧着舒云翻云覆雨,几百万贯的钱财在她那里周转,然后似乎所有人都得了好处,收益也非常大,这些掌管家中庶务的命妇们哪有不动心的道理。
之前的时候,舒云就教过她们不少事情,让她们投资一些作坊什么的,她们的确得了一些好处,可是现在看起来,这远远不够啊!
说白了,进项虽然涨了一些,但是比较起来,需要养活的人口却是越来越多了,她们自个有了孩子,就得为自家孩子打算,长子可以继承爵位,也可以继承一半家业,但是其他儿子可就没那么多了。
还有女儿要出嫁,像他们这样的人家,女儿的嫁妆又是一大笔钱。
这年头,比起女方的嫁妆来说,除非是真的卖女儿,否则的话,男方的彩礼实际上算不得什么,按照礼数,都是些象征意义上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爵位是降等承袭的,他们这些开国功臣,可能会三代以下再递减,但是,若是儿女不够出息的话,三代之后,人丁繁衍,家产分下去就更没什么明堂了。
他们还不能觉得皇恩不够浩荡,要知道,即便是宗室,境况也是一样的,要么你出去开拓,建立属于你自个的王国,作为大明的藩国,朝廷一般不会干涉王国的事情,你只需要每年朝贡就可以,其他的,大明都不会多问,等你选好了继承人,朝廷盖个章就行,你就算是想要将自个的王国均分给其他儿子,那也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不想去那些蛮荒之地,冒着性命危险开疆辟土,想要留在中原这个花花世界,那么,宗室这些王爷的爵位也是会递减的,递减到郡王以下,就没有所谓的藩国了,老老实实领俸禄吧,再往下几代,也只能读书习武混口饭吃,最多在成年之前,宗人府会发放最低限度的生活费。
当然,作为宗室,你也有特权,你的祖先不肯出去开拓,你要是有足够的雄心的话,也可以带上你的爵位允许的臣属,前往其他地方开拓进取,朝廷会给予一定的支持,甚至还可以找朝廷乃至那些藩王借钱借兵,但是前提是,你得还得起。
舒云给朱元璋建议的时候,直接坦然表示,做皇子的,都是一个父亲,就没一个没野心的,与其让他们内斗,不如让他们出去开拓属于自个的国度,甚至,也能保持大明的尚武之风。
别的不说,那些勋贵的儿孙又不是都能继承父辈的爵位,甚至嫡系的爵位也是要递减的,他们要是想要保持自家的富贵,就得跟着出去开疆拓土。
当然,这种事情,不能只留给准备出外开拓的藩王,还得留一部分给大明本土。
要不然,本土那些勋贵想要战功什么的,都跑出去了,回头强支弱干,只怕回头反倒是有麻烦,所以,也需要给大明本土一直留一个敌人。
另外就是,大明提供雇佣兵的模式,可以帮助没有足够力量,却有着足够财富的藩王征战,但是相应的,对方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行。
舒云没有说得是,如果后世那些藩国的子孙后代不肖,说不定就要找大明主持公道,回头,这些藩国说不定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大明的国土了。
老实说,这个提议在朝堂之中是引起了绝大反响的,武将们对此都很赞同,他们是真担心,等到天下承平之后,老朱也来一出杯酒释兵权,他们这些人出身草根,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荣华富贵,除了打仗,几乎啥也不会,至于读书什么的,说起来容易,实际上这真的是要看天分的,还运气的,由文转武哪里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是再绝了这一条进身之阶,只怕日后就要被文官压制了。
可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大明鼓励开拓,哪怕是跟着宗室王爷们出去开拓,但是总能给自家子孙一条新的出路,也能开枝散叶,给自家多留点后路。
经历过元廷的事情,就算是寻常的武将都知道,这个世界很大,要知道,如今这个元顺帝名义上是元廷的共主,实际上再往西,还有蒙古人建立的汗国呢!
据说汉朝的时候,匈奴人似乎后来也西迁了。
尤其,在藩国,天高皇帝远的,很多事情大有可为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将们简直是两眼放光,几乎要欢呼雀跃起来。
但是文臣们想法就不同了,这些人素来保守,虽说是儒家,但是,还想着三代之治呢,三代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他们一直满足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觉得外面都是蛮荒之地,压根没有什么争夺的价值,何必穷兵黩武呢?
如果放在明朝中期以后,这些文臣据理力争之后,大概率情况,这事也就算了,但是,如今是开国年间,朱元璋威望高,而且很多时候,那叫一个圣心独断,最重要的是,文臣的势力在这个时代是真不怎么样。
他们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着原罪的,之前元顺帝发布诏书,要缓和民族矛盾的时候,可是有不少儒生欢呼雀跃,恨不得直接跪舔的,只不过到了后来,局势愈发糜烂不可收拾,他们才算是绝了这份希望。
朱元璋之前攻下了山东,却没有去拜那边的孔庙,朱元璋对孔家并不想多给什么恩典,你们一家子不管哪朝哪代都没受过什么委屈,不用考科举,都是衍圣公,结果呢,汉人之间内斗改朝换代也就算了,轮到鞑子入主中原了,你们还是当做看不到这些人的凶残,继续做你们的衍圣公,人无耻也不该到这个地步吧!
就这,还算得上是孔圣人的子孙?
因此,虽说碍于儒家的实力,朱元璋没有追究孔家的意思,但是,却没有再给孔家封什么衍圣公。
这是一个风向,文臣们对此都有些忧虑,有的安慰自己,如今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北方还没有收复,所以才会这般,等到之后就好了!
但是也有人觉得,朱元璋说不准是类似于刘邦一样的皇帝,那位可是不拘小节到能往儒生帽子里小解的人物!
遇上这样的皇帝,对于儒家来说,真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许多事情,根本就不能深究,一追究,一个个屁股都不干净。
所以,大家也只好慢慢等待时机,一些比较能见风使舵的,也赶紧改变了立场。
好在没有人相信,这事是舒云提议的,朱元璋对外也没有提起过,要不然的话,只怕外面还不知道要把舒云说成是什么呢!
诸多命妇之中,那些文官家的女眷,大多数对舒云这个皇后并不算亲近,她们都是书香人家出身,总觉得舒云这个皇后行事出格,有人暗中将舒云与武后相比,当然,这话也只能在家中偷偷说,舒云是武则天,朱元璋也不是李治啊!
舒云跟这些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她是典型的理科女,对于伤春悲秋什么的,是半点也不感冒的,这些文官家的女眷,一个个端着,也让舒云觉得挺累的,她事情多得很,也没空跟她们打交道。
虽说提前了两年北伐,但是朱元璋这边物资充足,火炮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了,北方那边元顺帝倒是想要振作,跟几个在外的军阀合作,但是为时已晚,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