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辛家庄大队(第3页)
🎁美女直播)
大队大院内稍显冷清,红砖红瓦的办公房都掩着门,院里也没人走动。
老康脚下不停,径自走向最右方的单间办公室。
吕俊鹏顺着墙根扎好自行车,正要笼着手站一会,便见那办公室门被拉开,走出了一个脸色黝黑,满脸皱纹的国字脸老人,目测比易中海大不少。
这其实是吕俊鹏的误解,辛宝群其实才五十出头,只是常年风吹日晒比较显老。
();() 都是五十出头,都长了一张国字脸,辛宝群和易中海站在一块,乍一看起码比易天尊大十岁。
和易中海那张看似威严,但暗藏着无数奸诈诡谲的国字脸不同。
辛宝群这张国字脸看着很冷,冷酷多于威严,但观感上却意外的可靠。
辛宝群走到吕俊鹏身前,打量了两眼,问道:“我能看看您的介绍信吗?”
“当然可以。”
吕俊鹏从内兜取出介绍信递过去,辛宝群扫了一遍,着重看了看轧钢厂的公章,递还介绍信:“吕同志里面请。”
吕俊鹏把介绍信叠好揣进内兜,跟着辛宝群和老康,走进辛宝群的办公室。
办公室墙面刮着石灰,下半截并没有像城市里一样涂漆皮,但在这时代的农村已经很上档次了。
这也就是大队队部,能红砖砌墙,石灰刮墙面。
★★★★★★
六十年代,普通农村家庭,只有房子最下面的几层地基,才会砌几层砖块,而且是用黄泥黏合。
那时候使用水泥、石灰、河沙需要申请,当然就算申请通过,大部分农民也买不起。
各种完整或不完整的砖块砌成的地基上,砌的是土坯。
就是把湿润的泥土,压制成长条状,晒干,然后用黄泥黏合,一层一层砌起来。
为了提高土坯和黏合泥的坚实度,需要在泥土里加入麦糠。
麦糠就是麦穗脱粒时,留下的碎片,包括麦穗外的麦芒,包在麦子外的种皮等碎片。
种皮又叫颖壳(不是麦麸的前身麦皮。
)
掺入麦糠的泥土,韧度提高了不少,但和砖石仍有较大差距,为了房子结构稳定和冬天保暖,那时的北方农村土坯墙,普遍较厚,大多都是48墙。
当前普遍用的24墙,就是一砖的长度(240MM,24CM),当然因外涂层的关系,实际厚度超过24CM,24墙在这里是个形容词。
六十年代的农村,房子大多都是梁柱檩结构,四合院里的也是。
区别是,四合院用的是梁柱檩上盖瓦片,农村用的是梁柱檩上覆盖麦秆。
具体的做法是,把麦秆摔打至扁平,尽量挤压空腔,减少空隙。
然后把处理好的扁麦秆摁成捆,在柱檩上铺一层高粱秸秆捆扎的垫席(高粱秸秆不方便压扁,制作的垫席厚且粗糙,可以当土制床垫用。
)
秸秆垫席上抹一层掺着麦糠的黏合泥,把麦秆摁紧,束作捆形,然后一捆一捆的压在泥上、黏紧。
最上面的房脊上,盖一排瓦。
麦秆刚铺上时,是草黄色,随着时间,表层逐渐霉变发黑。
夏秋草木滋长,农村还好看点。
到了冬天,绿树叶落,青草枯干,满村都是草黄色的泥墙,灰黑色的屋顶,几乎找不着几抹艳色,看上去既荒凉又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