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东征大业(第2页)
🎁美女直播昔句践亡吴,尚期十载;武王取纣,犹烦再举。
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民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崐观衅而动。
斯乃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
大意如下:
一,我在边关多年,用过很多反间计,成效不显著;我们多次出征也不成功,这是为何?淮南之地,一个小小的陈氏居然能一举攻克。
齐国现在内忧外患,正是出兵的大好机会。
如果出兵轵关(河南省济源市西),和陈氏相互配合,让一直劲旅出三鸦(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沿河而下,再联合稽胡牵制并州、晋州。
一定能够势如破竹,荡平齐国。
二,如果国家谋划长远,那就和陈国人一起分散齐人的兵势。
屯田积粮,训练军队以待时变。
陈国人出兵,我们就响应,齐国人来救援,我们就坚壁清野,齐人走了,我们又出兵,让对方疲于奔命。
齐国皇室昏庸无能,唯利是图,残害忠良。
我们只需要作壁上观,然后乘势而下。
三,我大周横跨函谷关、黄河的险要之地,高屋建瓴,太祖爷(宇文泰)神威天助,南定江汉,西平巴蜀,雄踞关中,只有赵魏之地负隅顽抗,我们有事儿耽搁了,没来及出兵剿灭,致使百姓成为孤魂野鬼,饱受欺凌。
以前勾践灭吴,也等了十年;武王伐纣,也进行了几次。
我们可以和敌人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养精蓄锐,徐图大计。
这一二三策,其实是上中下三策。
上策,概括为远交近攻,主动进取。
中策,概括为被动防守,寻找战机。
下策,概括为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上中下不代表优劣好坏,只是激进或保守。
韦孝宽希望皇帝从三个方面都去思考,综合考虑灭齐的方方面面。
宇文邕看完奏书,啧啧称赞:“没想到这个韦孝宽思考得这么详细周到,看来他确实是国之栋梁,对于这上中下三策,朕会慢慢考虑的。”
宇文邕转头伊娄谦询问:“朕想对外用兵,你觉得先讨伐谁?”
伊娄谦说:“如韦公所言,齐国皇帝沉湎酒色,昏聩无能,能打的斛律光也被杀害,上下离心,道路以目,这样的国家最容易被打败。
微臣建议,可以先去北齐访问,暗中观察有没有什么可乘之机。”
“哈哈哈,说得好。
朕看,你最合适不过。”
575年三月初二,宇文邕下令,让伊娄谦、元卫二人出使北齐,打探消息。
韦孝宽立功心切,他再不想待玉璧了,这个地方他都守了三十年了,但皇帝对他的《平齐三策》不置可否,便很难过,于是给宇文邕写了一封辞职信,表示要退休。
宇文邕则表示,天下还没有平定,玉璧离不开你韦孝宽,韦孝宽只好接受。
在五月初的时候,南陈的徐陵来到长安访问,除了巩固联盟,顺便也向杜杲重提要回庾信、王褒等人才的事情,杜杲抓住机会向宇文邕请示。
宇文邕实在是爱惜庾信、王褒,就只答应把殷不害、王克等人给放了回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徐陵没辙,只好带着殷不害等人回南陈,也算是给陈顼交差了。
王褒第二年也就病死了,到死也回没到南方。
徐陵的出使,也算完成了任务,可伊娄谦就没那么幸运了。
也怪伊娄谦识人不明,到了北齐晋阳没多久,阴谋就被参军高遵泄露了,他被高纬扣了下来。
那这事儿就没什么好隐瞒的了,七月二十四日,宇文邕在大德殿内召集群臣,公开宣布伐齐的消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