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华严经第二十四卷白话译文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第3页)
🎁美女直播菩萨摩诃萨即使在家中与妻子同住,也永远不会放弃菩提之心,正确地思考萨婆若的境界,自我度化和度化他人,使他们达到究竟;用善良的手段教化自己的家人,使他们进入菩萨的智慧,使他们成熟和解脱;虽然与家人同住,但心无所着,以本来的大悲心住在家中,以慈心随顺妻子,对菩萨的清净道没有任何障碍。
菩萨摩诃萨即使在家中做各种事情,也永远不会放弃所有智慧的心。
那就是:无论是穿衣、品尝食物、服用药物、洗澡、涂抹、环顾、行走、站立、坐着、躺下、身体、语言、意识的行为、无论是睡着还是醒来。
在所有这些行为中,心总是回向萨婆若道,持续思考,永远不会放弃。
为了利益所有众生,安住在菩提的无量大愿中,吸收无数的广大善根;勤奋修习所有善行,普遍救助所有众生,永远远离所有的骄傲和放纵,坚定地走向所有智慧之地,永远不会有意向其他道路;经常观察所有佛陀的菩提,永远放弃所有杂乱的法,修行所有菩萨所学的,对所有智慧的道路没有任何障碍;住在智慧之地,热爱阅读和学习,以无量的智慧聚集所有善根,心不依恋所有世间的快乐,也不执着于所行的行为,专心接受和保持所有佛陀的教法。
菩萨这样在家中,普遍吸收善根,使它们增长,回向给所有佛陀的无上菩提。
佛子们!
那时,菩萨即使给畜生一小块食物,也会这样祝愿:“愿这些生命放弃畜生的道路,获得利益和安乐,最终解脱,永远度过苦难的海洋,永远消灭苦难的感受,永远消除苦难的集合,永远切断苦难的感觉、苦难的聚集、苦难的行为、苦难的原因、苦难的根源和所有苦难的地方;愿所有这些众生都能放弃。”
菩萨这样专心思考所有众生,以那些善根为首,为他们回向所有种类的智慧。
菩萨最初发起菩提之心,普遍吸收众生,修习所有善根,全部回向,希望永远远离生死的旷野,获得如来的无障碍快乐,走出烦恼的海洋,修行佛道;慈悲心遍布,悲心力量广大,使所有众生都获得清净的快乐;守护善根,亲近佛法;走出魔的境界,进入佛的境界;切断世间的种子,种植如来的种子,住在三世平等的法中。
菩萨摩诃萨这样所有的已经聚集的、将要聚集的、现在聚集的善根,全部回向。
再次这样想:“就像过去所有佛菩萨的行为一样,恭敬供养所有佛陀,度过所有众生,使他们永远离开,勤奋修习所有善根,全部回向,没有任何执着。
那就是:不依赖色,不执着感受,不颠倒思想,不行动,不抓住识别,放弃六根;不住在世间法中,乐于走出世间;知道所有法都像虚空一样,没有来源,不生不灭,没有真实,没有污染;远离所有分别的观念,不动不转,不失不坏;住在实际中,无相离相,只有一种相;像这样深入所有法性,经常乐于修习普门善根,看到所有佛陀的集会。
像过去所有如来的善根回向一样,我也这样回向;理解这样的法,证明这样的法,依靠这样的法,发起心修习,不违反法的相貌;知道所修行的,像幻象、像影子、像水中的月亮、像镜子中的图像,是因缘和合所显现的,直到如来的最终之地。”
佛子们!
菩萨摩诃萨这样想:“就像过去的佛陀在修行菩萨道时,用他们的善根这样回向;未来的、现在的佛陀也都是这样。
我现在也应该像那些佛陀一样,这样发心,用我的善根进行回向:第一次回向、胜妙回向、最胜回向、上等回向、无上回向、无比回向、无等等回向、无比回向、无双回向、尊贵回向、神妙回向、平等回向、正直回向、大功德回向、广大回向、善良回向、清净回向、远离恶行回向、不随恶回向。”
菩萨这样用他们的善根正确回向后,成就了清净的身体、语言和心灵行为,安住在菩萨的境界中,没有任何过失;修习善业,远离身体和语言的恶行,心灵没有瑕疵;修习一切智慧,安住在广大的心中,知道所有法没有所作;安住在出世法中,不被世间法所污染;分别了解无量的诸业,成就了回向的善巧方便,永远拔除一切执着的根本。
佛子们!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摩诃萨安住在这种回向中,深入所有如来的事业,趋向如来的胜妙功德;进入深奥的清净智慧境界,不离开所有菩萨的事业,善于分别巧妙的方便;进入深奥的法界,善于了解菩萨修行的次第;进入佛的种性,用巧妙的方便分别了解无量无边的所有法;虽然身体在世间中出现,但对于世间法心无所着。
在那个时候,金刚幢菩萨依靠佛的神力,普遍观察十方,立刻说出了颂歌:
彼诸菩萨摩诃萨,修过去佛回向法,(那些伟大的菩萨们,修习过去佛的回向法,)
亦学未来现在世,一切导师之所行。
(也学习未来和现在的一切导师的行持。
)
于诸境界得安乐,诸佛如来所称赞,(在各种境界中获得安乐,受到诸佛如来的称赞,)
广大光明清净眼,悉以回向大聪哲。
(以广大光明的清净之眼,将一切回向给大智慧者。
)
菩萨身根种种乐,眼耳鼻舌亦复然,(菩萨的身体和各种感官享受各种快乐,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也是如此,)
如是无量上妙乐,悉以回向诸最胜。
(这样的无量妙乐,全都回向给最殊胜的众生。
)
一切世间众善法,及诸如来所成就,(一切世间的善法,以及诸如来所成就的一切,)
于彼悉摄无有余,尽以随喜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