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1页)
🎁美女直播这年暑假,糜子若按照父亲糜清山和母亲许若尘的安排从北京回来陪陪太奶奶和妹妹糜子雪。
他们总缠着太奶奶讲糜家的故事,糜老太太也非常乐意打开她的话匣子……——二——糜家并不是菊花岭的世居人家,是从冉州迁来的。
民国十七年冬天,糜海仓陪老娘带着夫人糜陈氏、五姨太糜章氏、儿子传家、女儿腊佳和两个义子到达菊花岭时正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无论是往里贩运布匹、食盐的商人,还是往外贩运茶叶、蜂蜜的商户,大都各回各家了,客栈里的生意是相对冷清的。
当然对于要住留的外地人,开销自然就要省下些。
一路上凭着自己的精心谋划,当然也凭借如流水般广散金银的策略,一家老小总算平安无事。
至于在菊花岭定居下来的原因,一方面再往西行,就要进入羌藏之地,也就彻底走出茶叶主产区,糜家是要以茶叶作为今后的主营生意的。
另一方面,对糜家这个外来户来说,这里的安全是有食保障的。
但是,这都不是主要原因。
菊花岭所在的梁州处在中国地理位置的南北分界线上,有「北方之南,南方之北,中国之中、大汉之源」的美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府之国」等等最早都是用来赞誉这里的。
这里北据秦岭,南屏巴山,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发源并流经全境。
这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晚上立春,早上脸上春;上午立秋,下午冷秋啾」之说。
这里人才辈出,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这里出发建立了大汉王朝400年煌煌基业,随刘邦走出的还有中华帝国军队第一参谋长之称的留侯张良,有大汉第一战神韩信,有中国历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一人、著名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博望侯张骞,有蜀汉名相诸葛亮,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蜀汉大将军西乡侯张飞,有为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的发明者龙亭侯蔡伦。
当然还有烽火戏诸侯的褒姒……这里物产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大熊猫、羚牛和金丝猴,这里有植物化石之称的红豆杉、栱桐,这里是中国柑桔的最北线,这里还是全世界稻米亩产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有全国最美油菜花海,这里是中国最美丽茶乡。
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天汉」。
当然,这与汉江的走向与天上的银河的轨迹高度重合又被称为「地上天河」有关。
在这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汉、回、羌、藏、苗、蒙古、土家等十余个民族的三百多万人口。
这里是一个「只要来了,就真的不想走」的宜居之地。
千百年来,人口迁徙的基本态势是进多出少。
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
这里人口密度大,可耕地稀缺,特别是成片的平坦土地,那是要用来种水稻的。
因为当地人的主食是大米,那怕那种被称作「面皮」的美食,其实也是大米做的。
糜家在冉州居住了十来年时间,对他们的审美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明如月的公公糜海仓是一个接受新事物极快的传统儒商,他家的宅子看起来有点与众不同。
虽然也是用青砖砌起来的,但主体实际上是木质框架结构。
更难得的是,其中大量用到了金丝楠木。
青砖砌成的墙,外立面并不摸涂料,依然保持青砖的黛青色,只是用白石灰很精细地勾勒横长竖短的砖缝,使墙面看起来很有立体感,远远看去,黑白分明,非常抢眼。
糜家的这个宅子比普通人家更讲究些,在山墙和檐墙的不同部位砌出了些花样。
有的预留形状各异的孔洞,有的通过青砖的凸出或凹陷产生立体效果,有的甚至是用事先制成的圆形、椭圆形、棱形等大小不一的青砖浮雕来装饰。
行家一看就知道是融合了梁州本地和冉州的徽派民居特色的。
江南,特别是徽派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粉墙黛瓦马头墙。
也就是无论用青砖、石料还是土坯等材料砌起来的外墙,最后都是要用添加了棉絮或麻丝的石灰浆摸腻,近看是纯白色的,远远望去却有些粉白色。
马头墙除了审美功能外,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防火。
江南、冉州等一些地方,人多地少,居住密集,建房时通常会一户连一户,一家挨一家,一旦其中一家发生火灾,会连片遭殃。
为了防止此类悲剧发生,聪明的工匠让两户之间的山墙大大高出屋面,形成一道封火的隔离屏障。
远远望去,像一匹匹高头大马,也被形象地称为马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