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本(第1页)
🎁美女直播我们前一条戒讲到「掉动嬉戏戒」,就是佛陀要我们菩萨应该要好乐寂静。
「好乐寂静」这件事情我们再说明一下。
我想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是希望追求安乐,这是众生的本性,不要说是一个人,连一只它都知道要去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对于快乐的果报要观照观照。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两种的快乐:第一个是五欲乐,第二个是圣道乐。
我们内心当中在这种五欲、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乐受,但是这种乐受会夹杂着烦恼跟罪业,说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所以我们今天在五欲当中追求快乐,那个快乐是扰动相,而且这个扰动相夹杂着过失,也就是说你必须为你现前的快乐,以后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种快乐其实是牺牲你的未来,所以五欲的快乐在受用的时候,就像受用一个美好的食物,但是有毒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怎么办呢?佛陀要我们放弃五欲乐,我们生命是不是都没希望了呢?不是,有大乘法乐。
就是说我们今天去拜佛的时候,当然刚开始我们在拜佛的时候,可能烦恼会抗拒叫你不要拜,但是你刚开始勉强,修行人刚开始都是勉强自己的,因为你这个习气刚开始是随顺烦恼而转的习气,要把它转为圣道,我们讲良心话,刚开始都是勉强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念要他念。
但是你拜了几拜以后,你内心也会出现法乐,这种快乐跟你在五欲所受用的快乐是不同,这种乐受是功德相,完全没有过失。
所以我们今天,你要能够长时间的修行,你不能够把大乘法乐的受用辨别出来,你说我修行是勉强的,勉强的东西能够保持多久呢?你老是靠着一念的宗教情操、一念道心的支持,这件事情能够维持多久?
所以一个人能够长时间无怨无悔的修行下去,他内心当中一定是受用到殊胜清净的法乐,他知道世间的五欲乐其实不是真实的快乐,那是一种颠倒相、过失相。
尤其我们身为一个出家人,那更重要了,长时间的修行不能够只是勉强,刚开始是一念的宗教情操、道心、行力,但是你一定要在你的修行当中培养出一种乐受、这种寂静的乐受,这样子才能够支持你很坚定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这个意思,一个菩萨要好乐寂静的法乐、厌恶这种五欲扰动相的过失的乐,这一条戒有这个意思。
庚五、倒说菩萨法戒
辛一、明染犯相
首先我们解释戒题,菩萨法就是菩萨修学的法门,菩萨修学的这种正确法门,如果我们对于菩萨修学的法门加以错误颠倒的宣说,那就正式犯到这条戒。
这当中有两科,先看辛一、明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
」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内心当中生起如是的见解,他这个见解这个时候只是内心的自己受用,还不构成犯戒的条件,但是这个错误见解生起的时候,菩萨正确的观照力还没有发动,就使令这个见解增长广大,慢慢的他就会立出很多的宗旨,有的会以语言文字来宣说他的宗旨,使令众生也能够受用,这个时候就正式犯戒了。
他安立什么宗旨呢?他说:「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说一个菩萨的修行者,对于寂静涅槃的乐受不应该好乐,反而对于涅槃的这种寂静乐应该要加以厌恶背弃,他提出这样的论点,对于佛法的功德涅槃应该是要厌恶。
第二个「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
」对于这种贪瞋痴的烦恼、这种扰动相的烦恼,以及烦恼所引生的这些等流烦恼、这种比较轻微的烦恼,菩萨都不应该怖畏对治它的。
不对治的意思就是随顺,我们对烦恼只有两种情况:不是对治它,就是随顺。
这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不应该对治烦恼、也不应该好乐寂静的涅槃乐。
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为了要自圆其说,就讲出一个理由来支持他的道理,说「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说菩萨的宗旨应该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生生世世的流转,所以我们应该保存我们的烦恼来滋润我们的生死,以这种生死生命的相续来追求大菩提。
「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种情况就犯到了这条菩萨戒,而且这一条戒没有任何的开缘。
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学佛,他不会讲出这么似是而非的话;对佛法完全通达的人,他也不会讲出这种话;这种人大致都是一知半解、对佛法一知半解,才会讲出这句话来。
我在佛学院有一个恩师达公长老,他是修禅宗,他有一次在彰化讲《六祖坛经》,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居士问达公说:老法师,你们禅宗是不是都不持戒?老法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怎么知道我们禅宗不持戒呢?
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嘛。
达公说:你心平了没有?说:我还没有心平,我的心还是起起伏伏的,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情绪变化很大。
达公说:你赶快去持戒。
(呵──)他是告诉你「心平何劳持戒」,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立好坏喜乐这种有所得的心消灭的时候,你干嘛要持戒!
你每一念都安住在戒法当中。
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诸佛的果地功德来问难因地。
比如说我们读《永嘉大师证道歌》,刚开始第一句话,我们不会读也会错认消息,说是「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